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Polaris Share中文网
你的位置:Undeads Games 中文站 > Polaris Share中文网 > 校园新星(第227期)|厉海川:建构恢弘而瑰丽的宇宙|科幻小说|科幻电影
校园新星(第227期)|厉海川:建构恢弘而瑰丽的宇宙|科幻小说|科幻电影
发布日期:2025-01-10 12:18 点击次数:77
建构恢弘而瑰丽的宇宙厉海川厉海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学生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学生会员。科幻小说曾获第15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大学组优秀作品奖、第6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青年短篇科普佳作银奖,科幻电影剧本入选第13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目前已发表科幻、科普、诗歌等作品80余篇,散见于《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诗刊》《民族文汇》《我们爱科学》《十月少年文学》《科学故事会》《少年月刊》等刊物。 采 访 实 录高校科幻: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厉海川 :小学时还不知道“科幻”这一概念,却天然被科幻作品吸引。从《海底两万里》和《时间机器》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读完凡尔纳、威尔斯的十几部代表作。那时我便沉醉于机器美学,刷了无数遍《机器人总动员》《天空之城》《铁臂阿童木》,喜欢四驱车、机器人和宇宙飞船。还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盗梦空间》上映时我只有8岁,那张(日后无比著名的)立体折叠都市的海报惊艳了我,虽然那时全片几乎看不懂,但看完后还是直呼“泰酷辣”!高校科幻:科幻吸引您的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科幻”? 厉海川 :科幻为我们创造了无数个平行宇宙:它们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方面可能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存在种种关联,但它们拥有各自迥异的历史和未来。无论欣赏还是创作科幻,我们大部分时候在平行世界中放飞自我、恣意徜徉;但某一瞬间,当那些宇宙与现实世界骤然交叠,我们便会产生一种灵魂战栗的“超越感”。我愿意用这些瞬间来定义“科幻”。高校科幻:为何尝试进行科幻写作?厉海川:喜欢看科幻不需要太多理由,但开始创作往往需要契机。我很幸运遇到了这样的契机,也在此感谢引领我走上科幻创作道路的两位恩师:凌晨老师和魏然老师。在北大附中,老师们可以开设应试课程以外的选修课。初三时,我选到了魏然老师的《科幻文学概论》,他是生物老师,也是一位资深科幻迷。我通过这门课纵览了科幻发展史,还阅读了刘慈欣、阿西莫夫、克拉克、莱姆等一系列大师的作品。结课作业是给一部科幻名作写推荐词or创作一篇科幻小说,我不假思索地提笔写下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初中时,我得了某个作文大赛的特等奖,随证书而来的信封里有一张北京作协小作家分会的申请表,我迅速加入了组织。高二时,在一系列公益性质的名师讲堂中,我报名了凌晨老师的科幻创作训练营。为期一年的课程,凌晨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创作经验,精心布置了一系列有趣的习作题目。后来我的几篇习作得到了凌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经过修改打磨,它们得以发表。 这些幸运的经历,是我和科幻妙不可言的缘分。也期待每一个热爱科幻的你,找到提起笔的契机,与坚持创作下去的动力。高校科幻:您觉得创作科幻跟创作其他类型作品有什么区别? 厉海川 :科幻与现实题材相比,需要注入更多的想象力;科幻与奇幻、魔幻、玄幻题材相比,则需要营造更多的现实感。创作科幻,需要找到想象力与现实感相互依存的平衡。创作过程,可能是先扎根于现实,而后从现实的知识、技术中生长出想象力;也可能是先任想象力腾飞,再通过构思技术原理、搭建世界观,让它逐渐落地于现实。高校科幻:您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是否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厉海川 :我最喜欢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心理史学”明明听上去是那么“不着调”的东西,阿西莫夫却用广博的知识构建起让人沉浸其中的银河图景,既浪漫又理性,既细腻又恢弘。万物共生的盖娅星,曾带给我深刻的反思,也影响着我的创作理念,让我在描绘未来的人类社会乃至外星文明时,放下各种各样的“预设”,去探索更加广阔的可能。最近我写了一篇小说,故事中人类在被多种亲手创造的力量“反噬”,人们设计的一种新型火星建筑却进化为庞大的“共生体”,容纳着碳基、硅基、数字等各类形式存在的生命。在创作时,我的脑海中仿佛时常能听到来自盖娅星的呼唤。高校科幻:您觉得什么是好的科幻作品,如果用几个词去概括,您觉得是什么?可以展开分享一下。厉海川:颠覆,自洽,哲思。首先是颠覆,好的科幻作品一定会对读者的认知观念产生强烈冲击,带来颠覆性的时空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最喜欢诺兰的科幻电影,无论是《盗梦空间》的套层叙事、《星际穿越》的环形叙事,还是《信条》的回文叙事,“时间”仿佛尽在导演的掌控之中,随时可以加快、放缓,甚至是倒流。好的科幻作品还会让读者直面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遇到的价值、伦理判断,将人性置于极端条件之中使其无限放大。比如《三体》中执剑人的抉择,《安德的游戏》中安德如何面对虫族;再如《索拉里斯星》中如何面对至亲的亡魂,《黑客帝国》中你会吞下红色还是蓝色的胶囊?其次是自洽,唯有构筑自洽的世界观,才能让一切颠覆性的构思发挥出威力。好的科幻作品,绝不会突兀地呈现核心的科幻点子,而是围绕它构建、编织一个庞大又充满细节的世界。拥有如此恢弘、瑰丽的世界观的杰出作品不胜枚举:《银河帝国》《沙丘》《海伯利安》《美国众神》…… 最后是哲思,好的科幻作品绝不会避重就轻只展示奇观,它必须要讨论一些艰难、矛盾的问题。即便没有答案,也要在小说中通过人物、情节的设计,展现出对这些难题的初步思考。高校科幻:您目前创作的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想通过创作这篇小说表达什么? 厉 海川 :目前最满意的是《生长的斗拱》,因为这是我首次挑战历史科幻题材,同时这篇小说获得了第15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大学组优秀作品奖。故事中,历史和未来两条线相互交织,命运相互照应。历史线以一定的叙事节奏串起了“样式雷”家族赓续两百年的发展,回溯了雷氏八代人留下无数皇家建筑杰作的历程。未来线,雷氏的一位后人成为了火星建筑师,他从中国古典建筑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斗拱”汲取灵感,将斗、拱、昂的搭接逻辑应用在装配式建筑上,设计出一座可以无限“生长”的记忆之塔——这座塔标志着雷氏家族跨越几百年的传承与韧性,这是独属于中国故事的精神力量。而将传统建筑智慧应用于未来城市的建设,又用未来社会的高新科技保存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昭示着历史与未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高校科幻:作为一个年轻作者,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和帮助? 厉海川 :希望能参与更多的作品分享会,与科幻作家、编辑、评论老师,与同辈优秀的创作者一同交流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享受许多极富想象力的大脑之间精彩的思维碰撞,另一方面可以听取关于作品的各种意见,从而不断修改、完善作品,持续提升创作水平。高校科幻:在科幻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会关注同代人和同代人的作品吗?厉海川:我目前最大的体会是,创作科幻小说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和细致的社会观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敏锐地关注科技发展,关注社会变迁,关注生活上发生的种种改变。我们还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学习新知、迭代认知。其实平心而论,科幻作品大的母题难以拓宽,我们绝大多数创作者都在开拓小的分支去书写。因此细致入微的观察、有针对性的学习,是我们能够有所突破的关键。 我很乐于欣赏同代人的作品,因为我能从中反观我们这代人今时今日的思维状态。我在高校科幻、不存在科幻等平台上,读到了不少同代人的作品。我深信,我们“Z时代”青年在海量信息的滋养下,思想能够触及许多科幻未曾抵达的角落。我们必将为科幻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科幻:您觉得现在创作的科幻作品已形成明显的特征吗?还是一直在尝试?最想形成什么样的明显特征?厉海川:目前还在尝试各种各样的题材和风格,持续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但上大学以后,在创作题材上明显受到了专业的影响。我已经创作了近10部探讨未来建筑与未来城市的中短篇科幻小说,既有对月球、火星建筑的畅想,也有对南极、沙漠等极地建筑的构思,还有对赛博朋克、元宇宙虚拟城市的多元探索……以往大部分科幻作品中,建筑、城市在世界观的架构中都只是“背景板”,而我通过这些故事将未来建筑摆在核心位置,希望激发更多关于未来建筑学的探讨。 沿着这条路继续创作下去,未来我希望能够把建筑学带给我的“系统思维”融入科幻创作中。我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直系学长”潘海天老师,是著名架空世界“九州”的设计师、架构师。我也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文字、影像、三维模型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架构起一个又一个遥远星球上独具特色的未来城市,再邀请许多科幻作家一起来编织这些恢弘、瑰丽的世界观,让无数有趣的故事在此发生。高校科幻:从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与那时相比,您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厉海川:我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是从写诗开始的。初二下学期,我随北大附中“文化魔方”考察团去内蒙古阿拉善盟。那一趟旅程,我们探访了仓央嘉措圆寂之地广宗寺,佛塔的灿灿金光与喇嘛的鬓间白发同时映入眼帘,人在信仰面前的渺小,在那一瞬间击中了我幼小的心灵。我们还在腾格里沙漠遇上了倾盆大雨,在贺兰山崎岖的岩壁上找寻万年以前的岩画……跳脱出日常两点一线的生活,我感受到了世界本身拥有的无限浪漫。 时至今日,文学创作生涯已八年有余,我对文学的理解和当初并没有质的飞跃。但我早已深刻地认识到:文学最重要的不是落在纸上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后那些没有写下的东西。高校科幻:您大学时的专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您觉得专业对您创作的影响大吗?厉海川:我本科的专业是建筑学,研究生也将继续在文教建筑领域深耕。我选择建筑学,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热爱建筑,小时候喜欢玩乐高,中学时喜欢城市速写,未来我也希望能从事建筑师这样的创意型工作。建筑学专业对我的科幻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前面的问题我谈及了专业对我创作题材的影响,我写下了一系列建筑母题的科幻作品,也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我在这里还想谈两点建筑与科幻的共通之处。其一,建筑设计与科幻创作,都离不开“系统思维”。建筑师在设计中需要兼顾环境、功能、结构、形式、材料、设备等一系列因素,科幻作家在创作中也需要架构一个自洽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某种程度上说科幻作家需要更强大的系统思维)。建筑师和科幻作家,都需要将技术与艺术、自然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相结合。我想,在建筑设计和科幻创作之间游走,我可以不断地训练自己的系统思维,从“建构”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 其二,建筑设计和科幻创作,都离不开“人文关怀”。建筑在现实世界庇护人们的肉体,文学在精神世界“庇护”人们的灵魂。希望未来我所创作的建筑作品和科幻作品,能够在不同的维度“庇护”人们。高校科幻:现在来看,科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您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厉海川:科幻目前是我最重要的、可以“定义”我的爱好。科幻在我的生活中是一种“调剂”,让我在繁重的学业之余,短暂地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去拥抱更加广阔的世界;科幻还是我的“目标”,让我写下对于未来的种种构想与憧憬。这些落在笔头上的科幻构思作用类似于“清单”,敦促我未来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实现。 在学生时代,我希望为科幻投入更多的时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逐渐过渡到一种“半职业”状态。但我希望在心态上永远把科幻当作爱好,一直能够自由、放松地创作下去。高校科幻:创作科幻小说会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吗?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厉海川:我个人比较重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因为小说的“代入感”正是基于故事中种种细节的搭建。我认为一个关照现实的创作者,才能够写出吸引人的作品。这样的创作者,即便是描绘无比遥远的星球,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这个节奏愈加匆忙的时代,现实感匮乏、经验同质化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大部分日子都在两点一线,抹去了太多生活中灵动的、差异化的细节。我们每天都在遭受热搜的“霸屏”,与周围人获取的信息趋同化;我们也在接受大数据的“推流”,逐渐步入信息茧房。我们该如何破茧成蝶,幻化出独属于自己的羽翼? 我想,一方面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读书为例,虽然各种“必读书单”层出不穷,但我们每个人都要列一张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书单”和“想读书单”。广博的阅读必不可少,但对某些特定的题材、学科领域展开精读,也是获得深度思考的关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生活维度,多在“实践”中体悟生活。比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鼓起勇气开始一段恋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发起一个项目,每一次新的开始都意味着你将与惊喜不期而遇。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厉海川 :感谢高校科幻的采访,让我回溯了自己科幻创作的历程,也重新思考了文学对于我的意义、未来要如何创作、如何生活等各种脑海中盘旋已久的问题。当然,更希望能有机会和同辈创作者们当面交流,分享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活观察,也畅谈科幻未曾触及的无限可能。 采访 | 赵文杰 文字编辑 | 李子夜 排版 | 柯珂 审核 | 王俞萱 往期新星专访 点击作者名字即可前往科幻小说的乌托邦书写可以内化为读者坚定的意志科幻对我来说是平淡且平庸生活中的光和梦牢牢地注视着过去的废墟,后退着飞向未来上一篇:MOLI万站,正式上线